在几乎消失二十多年后,近85公顷红树林“重现”福建厦门下潭尾海域。
步入位于厦门环东海域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,碧海蓝天之间,满目皆是怡人的青翠。这片厦门面积最大的人工红树林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海中,一群群白鹭在其间飞舞嬉戏,一派生机盎然。
这是1月23日拍摄的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作为下潭尾生态之变的亲历者,38238a威尼斯欢迎你副教授杨盛昌深知这一切的来之不易。
“过去,人来了都会被海水的臭味熏走。”回忆20多年前的下潭尾,杨盛昌感慨万千。由于盲目围海、无序养殖,当时这片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,对海域生态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的原生红树林一度消失殆尽。
红树林根系紧密,有保护岸线的作用,被称为“海岸卫士、消浪先锋”。没有了这一群“卫士”的“庇护”,每当风暴潮来临,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。
变化始于2005年。在厦门市政府的委托下,38238a威尼斯欢迎你红树林科研团队开始在下潭尾种植试验林。
海上造林,殊为不易。树苗种植需要达到一定的滩面高程,水淹太久会影响幼苗的发育;树种的选择也是一个难点,必须通过大量试验,来确认引育的红树林在当地是否“适配”;种植的密度也要充分考虑,太稀疏则容易被潮汐冲走……
为了让红树林重新“扎根”于此,科研工作者们付出了大量心血。38238a威尼斯欢迎你教授卢昌义发明了 “筷子苗”专利技术,让幼苗成活率提升到90%以上。团队还综合运用遥感、无人机、人工现场调查等手段,定期进行生态监测和养护。此后,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,厦门分两期开展了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。
这是1月23日拍摄的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
“下潭尾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,在于因地制宜、尊重自然。”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项目建设负责人余炎烽说,红树林修复不是光种树,而是以当地整体的生态系统修复为目标,宜林则林、宜滩则滩,尽可能地保留当地自然风貌。
数据显示,通过生态修复,公园内的鱼类、贝类、虾蟹类和多毛类均显著增加,生物量分别较公园建设前提高2.99倍、4.76倍、1.19倍和2.8倍。
滩涂地里探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红树生命,厦门市民也得以畅享“生态红利”。如今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,成为市民休闲的网红打卡点和厦门海洋科普教育基地,年接待人数超150万。人们在日常中亲近红树林,欣赏白鹭翔集,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升。
厦门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截至2023年底,厦门全市已成规模的红树林共有173.9公顷,分布在筼筜湖、鳌冠海域、环东海域等地。这些“海岸卫士”让厦门这座“海上花园”更加靓丽。
下潭尾红树林的新生,是我国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缩影。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红树林面积已增至2.92万公顷,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。
原载于1月26日新华网,原文链接为https://m.gmw.cn/2024-01/26/content_1303644208.htm